6月是一個畢業的季節。各位童鞋都會穿上學士服,美美噠在學校各個角落留下自己的身影;也會穿著學士服,從校長手中接過自己的學位證書。那么,你知道學士服的歷史嗎?知道為什么學士服是醬紫的嗎?你知道埋藏在學士服里面的小秘密嗎?
大袍子style:脫胎于宗教長袍如果要找到和現代學位服近似的裝扮,最可能的去處應該是各種教堂。神父們寬大的袍子和畢業服還是有些許神似之處。
最早的大學由中世紀各種商業、手工業行會自發開班,為的是傳授專業技能。在此之前,占領歐洲大地的是教會學校,老師也多半是神職人員,目的也在于培養神職人員。正式場合穿教袍是理所應當的。由于積極推行禁欲主義,中世紀的教袍造型寬松、剪裁沒有曲線,長長的袍子包裹全身給人一種神秘感。
當然宗教里的袍子本身作為大學重要儀式的配置并沒有存在太久,13世紀巴黎大學首先設立了學士、碩士和博士三種學位后,希望在服裝上能加以區分,學位服就算從這兒開始和宗教服裝有了內涵上的差異。
搭在肩背上的垂布,本是用來遮風擋雨的學位服上的垂布,就是搭在背上的那個帽子類似物,它的確和帽子有點關系。
中世紀的僧侶和修士中流行斗篷裝,這些神人每天在外風吹日曬的,斗篷上連著風帽用來遮風擋雨。天氣好的時候,就把帽子放下來搭在肩上,用來保暖。
為了實現保暖加上遮蔽風雨的雙項功能,僧侶們常常用裘皮當做襯里。這個實用的設計也被保留下來。那個時代的學士服,垂布也是用裘皮打底,到中世紀末垂布一度被視作學者的象征。但是夏天畢業實在是太熱了,牛津大學在15世紀允許學士服的垂布可以用絲綢作為襯里。發展到后來,平民化的人造絲、棉、尼龍成為主要材料。
用顏色表示專業的鑲邊,原本是地位的象征眾所周知,垂布的裝飾邊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專業,傳說這一發明來源于一個有趣的現象。過去的學士服前襟開口很大,垂布一搭在肩頭,里面的毛毛就露出來,看上去像兩道裝飾邊,后來換成別的材質后,這一造型也被保留下來。
學位帽,并非一開始就是方頂最初的學位帽沒有頂上那塊方形物,它脫胎于中世紀初期流行的氈帽,這種帽子覆蓋腦袋的面積不大,一般處于耳朵上方,樣子跟我們的瓜皮帽差不多。15世紀中,四角分明的帽子出現了,那時候的博士帽制作精美,常有精巧的刺繡以及裝飾。
戴帽子也是有講究的,中世紀早期,只有碩士和博士可以佩戴四角帽,而博士的帽子設定為紅色或紫色用于區分。到了中世紀后期,學士才開始使用四角帽作為畢業服的一部分。在醫學、法學、音樂這樣的學院,方形帽常被軟塌塌的原形帽子代替,現在許多英國大學的博士仍佩戴這樣的便帽。
最早將方形帽定為畢業裝的依舊是巴黎大學,后來英國民間建議學位服的禮帽應該更具書卷氣一些,便融入了書本元素的設計,牛津大學最先采用了平低方形禮帽,形態無比接近現在的畢業帽,因此又稱為“牛津帽”。
正是因為學位帽的出現,原本垂布的帽子功能被替代,慢慢和學位袍融為一體,形態越來越垮,現在看來更像是披風。
撥流蘇——解除封印,展翅高飛吧方頂四角帽出現的時候,是沒有現在常見的流蘇的。碩士帶的方頂四角帽在邊上綴有一簇羽毛,這個羽毛就是現代流蘇的原型。
后來羽毛逐漸轉變成為流蘇,對于它的出現,有人認為僅作裝飾作用,有人認為這是碩士標志的一種演化。作為一種風靡世界的裝飾品,流蘇在西方社會中有獨特的象征意義。在圣經中,上帝讓以色列人在衣角綁上流蘇以示皈依,遠離異教的思想。
最早將流蘇引入學位帽的是英國的大學。流蘇也是有“歧視”的,最早牛津和劍橋的高級自費生(gentleman-commoner)才有資格頭戴金色流蘇,相比只能頭戴黑色流蘇的學生而言更有威望和社會地位。到現在,能頭戴金色流蘇的只有牛津的校長了。
畢業禮上的撥穗禮環節是萬眾期待的一環,作為唯一的配飾,流蘇承擔了重要的禮儀功能。將流蘇從右前側撥到左前側,充滿魔幻主義色彩的西方人認為,這意味著將前一段學術生涯封印,同時翻開人生新的一頁。傳到中國遇到本土化改造,就變成了“畢業生就像成熟的麥穗,撥一撥,就可以展翅高飛了”。